英德浛洸镇:城乡融合融出“新活力” 短板弱项变成“潜力板”
英德市浛洸镇着力探索“1+5+1”发展模式——城乡融合融出“新活力”,短板弱项变成“潜力板”
英德市浛洸镇是省级城乡融合中心镇试点之一,近年来,该镇通过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农业稳镇、工业富镇、旅游旺镇、教育强镇、文化兴镇+基础设施建设”“1+5+1”发展模式,积极做好“党建、规划、产业、要素、改革”大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 短板弱项变成“潜力板”,千年古镇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增添新的魅力。
“多点开花”产业兴,乡村振兴动能足
“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又偏远,村民都不愿意耕种。”看着眼前连片种植的茄瓜和准备种植荷兰豆的田地,浛洸镇张陂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其陆感慨万千。张其陆所在的张陂村及相邻的先锋村是乡村振兴蔬菜种植基地,在浛洸镇政府、英德税务局、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打造,发展订单蔬菜种植。
“今年春季种下的一百多亩茄瓜,目前已收成了20万斤,每天从周边雇佣村民40多人务工,每天劳务收入130-150元左右。”张其陆介绍,未来基地将建成600多亩的规模,土地租金收入及每卖一斤蔬菜给到村集体0.1元的收入,村集体一年就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最让张其陆惊喜的是,随着近年来张陂村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引进蔬菜种植基地、建设玩具厂、发展电商等项目,本村及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也回来了。
产业的增值增效,不断增强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以镇带村”一体发展。本着以农民收入提升为根本,近年来,浛洸镇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或整合、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土地1.7万多亩。
镇南村是浛洸镇面积和人口最大的一条村,村民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浛洸镇因势利导,大力引导村民以发展蚕桑产业,全面推动建设以产业园为核心的蚕桑产业基地,通过定点向农户收购桑叶,加强桑园管理,有效保障了基地生产用桑储量和质量,为农户种植的桑叶打通了销路,提高了产量;同时,也为农户提供优质原蚕种,提高农户育蚕质量和增加农户收入,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以前真没想到养蚕也能赚那么多。”村民林盛一家有四口人,夫妻分别二级和三级残疾,女儿中度抑郁症,儿子长期外出打临工,虽然家中种有10亩桑田,但此前种桑养蚕无技术,只能靠天吃饭。通过该镇委托的蚕桑专家全方位技术指导,养蚕产茧量从以前的平均单张蚕苗产量60斤提高到110斤,最高单张蚕苗结茧量达160斤。2022年,林盛一家仅种桑养蚕的收入就近5万元。
大力发展种桑养蚕
此外,浛洸镇通过制定多项奖补支持措施,鼓励大力发展种桑养蚕,如提供资金支持:资助修建、改造蚕房,免费提供小蚕、蚕药和化肥等生产物质,进一步降低种养成本。同时,强化技术指导,多次邀请蚕桑专家到浛洸镇镇南村,开展蚕桑种养技术培训,聘请种养大户全程指导,解决养殖户的技术和经验不足等问题。
在浛洸镇党委的引导下,浛洸镇当地各中小蚕苗培育场的蚕花出产成活率大幅提高,小蚕抵抗各种病毒害能力也有所提升。如今,浛洸镇的桑田面积从2015年的1.6万亩、200户发展到2022年的2.46万亩、3300户,从今年各村新建蚕房开工率情况来看,到2023年底有望新增加种桑田500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特色产业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浛洸镇表示,将以列入“省级城乡融合中心镇试点”为契机,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业产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桑芽菜企业浛洸宝康园还被评为“清远市十大农业龙头企业”。
依托这些特色优势产业,浛洸镇正着力建设蚕桑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产业园和中草药基地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现代产业园。
唤醒“沉睡”土地,万亩旱地变良田
浛洸镇镇南村,一年前大部分土地仍是“积水的坑、杂草丛生的地”,不仅不能连片耕种,就算小区域耕种水利上也十分不方便。如今,通过“垦造水田”项目,摇身一变成为错落有致的稻田,排灌沟纵横交错、机耕路四通八达,耕作更加便利。
垦造水田
目前,浛洸镇已经实施垦造水田项目四年,完成垦造水田超4000余亩(形成指标面积),其中三村鱼水连片垦造水田项目建设及维护经营,被评为“广东省首届垦造水田典型案例”,得到自然资源部环保司肯定,并作为典型上报国家自然资源部。
2022年,浛洸镇谋划了辖区内鱼咀村、镇南村2个垦造水田项目,面积超过1600亩,把分布零散、无序耕种的旱地、水浇地以及可调整地类统一收回管理,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基础设施修建等综合措施,实现整体连片统一规划,增强土地活力。
为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浛洸镇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浛洸镇的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垦造水田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垦造水田工作,多次到各相关村实地走访调研,积极参加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村干部和村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为推动垦造水田工作打开了有利局面,奠定了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
“我是党员,我先迁!”该镇南村的一名老党员在镇南村垦造水田的动员大会上讨论迁坟时候说:“在农村,土地是最重要的,这个项目要征用农民最为看重的土地,大家都担心,这里正常的,特别在大家不太理解垦造水田项目的重要性的时候,作为党员,我们要第一时间响应国家的号召,全力支持党和政府的决策。”
“在垦造水田推进过程中,我们的困难真的不少,但党委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镇南村支书张永康表示。为了顺利推进三村项目,浛洸镇主要领导、工作小组成员和村干部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利用村民中午和晚上在家吃饭休息时间,分组进村入户宣传。
通过宣传,村民对“旱改水”项目终于有所了解,知道这是对农民有好处的事情,积极配合。“多谢你们经常过来给我们讲解垦造水田这个项目,不然我们都不知道这个项目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好处,不仅有租金,而且满租之后还能给回我们种。”村民在充分了解垦造水田政策之后满意地签下了同意书。
金灿灿的稻穗
“现在土地租金已经打到我们账户上啦,项目也开始施工了,看着连片的土地,我都可以想象以后这里种满水稻的样子。满眼的金黄,代表着我们能够吃得饱呀,甚至还能让城市人们过来旅游,尝试一下怎么割水稻,这样我们还能持续创收哩!”看着连片的土地,村民们言笑晏晏,充满着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
空心村成网红民,宿脏乱差蜕变白净美
“先有鱼咀,后有浛洸”,浛洸故事的起源之一,则在连江边的鱼咀村。鱼咀村是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因地貌形如鲤鱼跃江而得名。自汉代到唐代,鱼咀作为商贸水路码头繁盛多年,但随着陆路交通逐渐取代水路运输,鱼咀失去了商贸中转站的地位。鱼咀村至今仍保存有完好的古城墙、古码头、古井、古树、古碑和古街古铺。
然而,这个古时繁华的村落,却在现代社会中一度“掉队”。
“曾经鱼咀村到处可见闲置的废旧农房,村道泥泞、杂草丛生,青壮劳动力纷纷外出谋生,村中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莫育琴是浛洸人,嫁来鱼咀时,这里还是一个省定贫困村。但很快,整个鱼咀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开始,碧桂园集团联合广物控股集团,创新“4+X”扶贫模式,对鱼咀进行雨污分流、村庄巷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入民宿、农家乐、商业街等旅游业态,打造为古贸易码头文化记忆小镇,助力建档立卡户脱贫。
碧舍乡里・鱼咀民宿一角
如今,在走进鱼咀村,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民宿错落有致,屋前屋后被鲜花绿植环绕,民宿的鹅卵石墙体也别有特色。“这间双层亲子套间5号楼,之前是‘老村长’廖志其的家。”碧舍乡里・鱼咀民宿工作人员许炳坤介绍,“老村长”早年因为村里耕种情况不好,外出谋生近20年,一直从事冬瓜收购生意。当他听说鱼咀村要改造,便放下冬瓜生意,回家乡建设。他的家原来是一栋几乎快要倒塌的危房,改建的时候用回原来的材料,把拆掉的废料建成墙,同时又保留了石头屋的特色。
据了解,鱼咀村民宿目前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包括1栋18间客房的客栈,6栋24间特色民宿。配套方面,除了咖啡吧和书吧外,鱼咀的文旅项目还配建了会议中心、农家乐餐厅、采摘园、酒吧、拓展基地等。文旅项目的落成,大大提升了鱼咀村的“颜值”,让这座原本不起眼的“空心村”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闲置民房、猪圈等变成一栋栋民宿、餐厅、咖啡吧、书吧、酒吧,掩映在翠竹绿地繁花之中,保留了当地就地取材以鹅卵石筑房的建筑风格,错落有致、乡愁情浓。这里还配建了会议中心、拓展基地等。从2017年开始精准扶贫,鱼咀村依托历史文化优势,也被打造为古贸易码头文化记忆小镇。现在的鱼咀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重归故里。
碧舍乡里总经理黄孝军介绍,鱼咀村碧乡文旅项目交由社会企业帮扶运营,按照“1234”利润分配比例,即镇政府占10%,村委占20%,运营方占30%,合作社占40%。
鱼咀古村项目的建设,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村民积极养猪养虾养鸡养鱼,大棚蔬菜和果桑种植也陆续上马。在此基础上,其他产业也被纳入鱼咀农业休闲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以休闲文旅为核心的“1+N”现代农业基地和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综合一体化的产业,带动当地村民本地就业。
鱼咀碧乡文旅项目先后获评“广东省十大民宿”,原来的“空心村”成为“网红打卡点”。
老旧小区改造展活力,镇区旧貌换新颜
连江清波,沧笙踏歌。浛洸镇,古称含洭,建制于西汉初,有1500多年的县级建制史,民间素有“未有英德,先有浛洸”的说法。遥想浛洸古迹,听“桃水渔歌”“开元晓钟”,眺“白石洞天”“平原古塔”,仰“峨嵋夜月”“鹤子朝霞”,赏“南湖秋汛”“古佛松林”。这个经历了千余年县制的浛洸,无论是八景,八庙,还是八寺,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人文亮光。
连江秀色
浛洸镇是清远市2个示范镇之一。近年来,在广东“美丽圩镇”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完成了垃圾中转站的扩能改造实现雨污分流,破解多年来垃圾站点污水处理难题。
持续推进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问题,建成了368条整洁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还持续补齐老旧街区基础设施短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一期工程,着力改变老旧街区基础设施破、秩序卫生差的局面。
与此同时,农贸市场整治开启了“加速度”。说起以前农贸市场的情况,附近的居民最有感受。“这里以前都是铁皮屋,很多买水果的都在这条路边,条件很简陋,还经常跨门槛经营,乱糟糟的,现在环境变好了,我们出行更便利了,我们的心情也好了。”一位附近的群众高兴地说。
停车难一直是居民到菜市场购物的困扰,为了方便群众,镇政府对农贸市场正门两侧的停车场也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增加了停车位数量。
市场四周正在进行背街小巷改造,清理占道经营现象,原来农贸市场四周凸出的绿色帆布篷已完全拆除,四周整齐划一,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周边环境让人眼前一亮。走进农贸市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经营等公益广告抬头可见,宣传氛围更加浓厚。经常光顾浛洸镇农贸市场的一名消费者由衷地赞叹:“浛洸的农贸市场变化真大,改造后周边的环境变得焕然一新,之前鱼摊的污水随处可见,现在地上很干净。”清理农贸市场及周边区域垃圾及乱堆乱放杂物,有效改善了市场脏乱差问题,营造了干净卫生的市场经营环境。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布局更加合理,在原来生鲜区、蔬菜区等功能区基础上设置了农产品自产自销区,实行分区经营,布局功能更加合理,让群众更加买菜卖肉更加便利。
蓬莱寺塔广场一角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是激发城镇发展活力、提升城镇功能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惠民工程。
2021年浛洸镇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重点针对旧街主干道进行道路交通改造,修复破损路面,维修完善人行安全设施,维修安装照明设施,完善道路排水系统,完善镇区雨污分流管道以及进行“三线”整治升级改造,还结合千年文化古镇和旅游小镇的产业发展定位,对历史古建筑进行修复、对公共设施进行复原,恢复浛洸古街历史风貌。
浛洸古街
改造后,老旧小区存在的种种“老年病”将得到一一整治,让老小区“面子”更靓,“里子”更实。如今的浛洸镇旧街区,居民楼外观粉刷一新,旧街街道干净整洁,车辆有序停放,整体形象焕然一新。说起小区变化,群众纷纷赞不绝口,喜笑颜开。
在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进程中,浛洸镇本着让“新”换“心”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倾听群众的呼声,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改起,通过实地勘测、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诉求,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老旧小区改造中,让老旧小区改造切实“改”到群众的心坎上,解决好“闹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催生“文化经济”
耸峙千年的蓬莱古塔是浛洸古镇的象征和标志,创建于清末的广州会馆记录了浛洸与广府文化的源远流长,辖内还有尧山、南朝隋唐墓葬、古浛洸“八寺八庙”等,浛洸古街两旁还有一栋栋民国时期的白墙骑楼建筑群。
行走在浛洸,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在广东省39个“省级城乡融合中心镇试点”中,浛洸镇作为地处粤北、典型的古镇,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如同连江一般,总是奔流向前,古镇浛洸如何探索顺应时代、推陈出新的经验,对于省内外古镇都具有重要意义。
圩镇概貌
着眼于辖内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浛洸坚持文化“兴”镇,进一步深挖广州会馆、名人文化、码头文化、庙宇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内涵,重新擦亮“浛洸千年古镇”称号,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图为舍利塔
当前,浛洸已完成蓬莱寺塔等文物,以及新科楼、五婆城、张氏宗祠等历史古建筑的修缮工作。结合和平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打造集玩、看、吃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浛洸紧紧围绕“一江(连江)一街(浛洸古街)一村(鱼咀村)一山(徐家庄)”连片规划浛洸旅游产业发展。
“信矣此山高,穹窿远朝市。暑木结苍阴,飞泉落青翠。”写下这首诗篇的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诗中所言的正是浛洸辖内的尧山。米芾曾到浛洭任职县尉,“职事修化,德教风行”,也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英德市米芾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多次举行。浛洸将谋划在镇区建设“米芾文化产业园”,含米芾纪念馆、展示厅、英石、书画拍卖厅、培训室等。
四季花海、环湖别墅木屋、彩虹滑道、航空飞行营地、中草药研学基地……距离浛洸镇区和鱼咀村不远处,徐家庄旅游度假景区丰富的游乐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这是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催生文化经济的又一范例。
徐家庄花海
“浛洸是徐其修这一百年凉茶老字号的根,一个小小凉茶铺从浛洸一步步发展壮大,如今在景区内还保存着其祖屋。”广东徐其修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副总梁世武称,近年来公司响应英德市政府“百企扶百村”号召,决定以旅游扶贫富农。
徐家庄民宿
其中,该景区总占地面积超过5000亩,主要打造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岭南凉茶文化为背景,建立以“康养产业+航空产业+文化旅游”的特色旅游模式。
破解群众“揪心事”,增进民生福祉
浛洸镇区交通便利,G358、S348线在镇内呈“Y”字型分布,西接广连高速、通连阳四县,南接汕昆高速,东接广乐高速、京珠高速、武广高铁、京广快速铁路等。作为“广东省中心镇”“全国重点镇”“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卫生镇”镇,又是英德市的副中心城市,浛洸镇在英德市起着城镇联结城乡关联性作用。
部分获奖牌匾
为此,浛洸镇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强镇等内容,纳入“1+5+1”发展模式中来。既完善“硬基建”,又提升“软服务”。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火力全开全力推进G358英浛公路改扩建工程,完成广连高速福园出口到鱼水村连接线建设,“四好农村路”建成100多公里,进一步拉近镇区与张陂片区的城乡居里。成功将浛洸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为国家二甲医院,目前医疗资源辐射人口达20余万人,镇内外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解决。同步完善辖区内英西中学及5所小初高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第二幼儿园和米芾学校(九年一贯制)。浛洸康园中心、英德志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英德市残疾人联合会成功打造浛洸镇首个青创孵化基地。
浛洸医院航拍
着力整合乡村普遍性公共服务诉求,鼓励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鼓励志愿者投身乡村公共服务事业,并强化镇政务服务中心和乡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联通,提升群众办事效率和体验。
着力抓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做好社会保险全覆盖,逐步扩大城乡低保、五保、医疗救助、孤儿保障等底线民生保障覆盖面,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
目前浛洸镇农村地区学校仍保留了一至三年级,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等比例较大,为方便孩子上下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浛洸镇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为农村学校配备校车,着力解决农村学生入学“乘车难”问题。与此同时,扩大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促进镇村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
努力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改进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和质量,分片包干进行基本医疗、国家卫生服务,开展免费体检和慢性病回访等。强化对村医培训,探索建立博士工作站提升本地医护人员职业水平。
成而容易却艰难。浛洸镇表示,远路虽远行则将至,事其难做而必成,只要广大领导干部有愚公移山的斗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同心协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能把宏伟的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
速览浛洸镇城乡融合发展“成绩单”
①医疗方面:浛洸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为国家二甲医院,医疗资源辐射人口达20余万人;
②教育方面:扩大农村教育资源供给,开展多期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培训;
③道路交通:“四好农村路”建成100多公里,提升对外交通通达力;
④产业培育:徐家庄生态旅游项目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鱼咀碧乡文旅项目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民宿”;
⑤社会治理:英德市24镇街中,率先在各村居主要路口和重点场所建设189个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平安浛洸”不断推进;
⑥公共服务:每年投入504万推进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
⑦农业产业:主攻蚕桑蔬现代产业园、水稻产业园和中草药基地,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⑧深化改革:通过“三变”改革或整合、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土地1.7万亩,三村鱼水连片垦造水田项目被评为“广东省首届垦造水田典型案例”。(钟履双、黄振生、杨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