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使得“双引擎”加快发展, 构筑新格局
创新是余杭市实现“十三五”高质量、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也是“十四五”规划布局的关键词。
近年来,余杭市积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初步构建了具有系统理念、蕴含“数字智能”基因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巩固全省“重要窗口”建设的主导地位。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新的发展格局中牢固确立。余杭坚决打好防疫防控和新皇冠经济发展新攻坚战,不断激发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效能,实现了“V型复苏”,半年正收益,“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十三五”末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面对“百年不遇的巨变”,以“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示范区”为目标的余杭,正满足建设“重要窗口”的先锋要求。“十四五”期间,将不遗余力地提升“双引擎”动力,努力夺取工业和信息化经济的高分报告,继续保持区域竞争的先发优势。
五年来,余杭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从“捕手”到“领头羊”的角色转变。探索的关键是数字经济与新型制造业的“双引擎”。
更可喜的是,在过去的5年里,“双引擎”动力并没有简单地延续,而是不断演变。
位于余杭市西部的中国(杭州)5g创新园近日迎来另一个重量级“成员”——杭州未来科技城、高通中国、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和高通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该组织聚焦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应用需求,为杭州市创业创业企事业单位提供支持。5g创新园在全省率先实现5g全覆盖,具备完善的5g产学研条件。自2019年成立以来,余杭已将其建设成为全省5g产业最集中、最活跃的园区之一。
余杭的数字经济起源于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十三五”期间,余杭几乎抓住了从大数据到云计算,从物联网到人工智能,从区块链到5g,从无人驾驶到新型基础设施的每一个出口。人工智能小镇、区块链产业园、5g创新园等创新园区异军突起。
犀牛厂
如今,数字经济已成为余杭的“第一经济”,增加值总额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信息软件、数字内容、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4000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规模以上(有限)企业283家。而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行业快速发展,层次体系和企业协同生态不断完善。
余杭作为浙江省传统工业强区,近年来数字经济光彩夺目,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制造业之光。然而,近日,余杭在浙江省首届“未来工厂”新闻发布会上“秀出了肌肉”。在全省首批12个“未来工厂”中,余杭的3个企业项目入选,居全省各区(县、市)首位。
余杭制造业正朝着余杭之枣发展,“未来工厂”只是余杭之枣的冰山一角。以全省制造业优质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规划”。目前,已实施数字重点项目67个,物联网项目376个,云企业总数超过15500家。
余杭制造业也在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目前,全省有工信部制造业单冠军示范企业5家,专攻特色新产品的“小巨人”企业7家,“隐形冠军”企业12家。北大制药、华正新材料等8家企业近日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这与余杭深入实施三项服务2.0版密切相关。通过优化企业服务,培育精准企业,加大企业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全周期、全方位的企业培训服务机制,帮助企业快速、高、强发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中国工业互联网小镇全链条的突破。在新皇冠肺炎的新压力考验下,人们对产业链和供应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构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通过对余杭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深入观察,“全链条协同”是余杭市工业和信息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从小角度看,整个产业链协调是一个从研发、生产、销售和再投资到新研发的可持续的链条循环;从大的角度看,就是培育能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平台级企业,并通过产业链的协调来实现产业链的安全。
2020年初,由于产业链上的"差距",许多企业难以生存。余杭的春风动力在恢复工作和恢复劳动后不久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依靠早期建设的产业链协作运营平台,大大提高了我们在产业链上的合作经营能力。"该平台负责人表示,该平台已向300多家上游供应商和3000多家下游经销商提供了服务。
通过这个平台,在生产端,春风可以及时了解和分析供应链的匹配情况,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有限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能力;在销售端,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准确的营销和智能化的操作和维护,从而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爆发,填补了国际市场因疫情而造成的销售缺口。
春风动力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余杭市以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努力培育各细分产业链,锻造长板,弥补不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能在关键时刻失去产业链"。
由于缺乏100亿、1000亿家旗舰企业,余杭产业链的整体带动能力、生态建设能力和区域辐射效应相对不足,面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未来市场格局的需要,符合全国省市产业链的重点布局,余杭市正在结合现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硬核心"企业,增强产业链的驱动力和影响力。
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余杭加快推进新的数字基础设施产业链,包括芯片、设备模块和终端、网络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处理、智能分析、集成应用等,重点是网络基础设施、集成基础设施、计算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等。
同时,前瞻性规划包括前端研发、中间制造、后端流通、销售等生命健康产业链的环节,促进生物医药制造业和卫生服务的一体化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与数字产业的融合。
面对未来智能城市建设的需求,余杭布局包括智能建筑设备、智能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等智能城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先发制人,先发制人,加快形成新动力
在"双引擎"不断演进和产业链加速培育的基础上,余杭在未来区域竞争中的"临界点"在哪里?
回顾过去五年余杭在新兴产业中的布局,结合未来工业发展趋势,三个标志性事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用时间倒叙,一个接一个地呈现这些新的势头。
第一个里程碑事件发生在2020年的倒数第二天。同一天,杭州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和杭州无人机运营管理服务中心分别在余杭未来科技城揭幕并上市。
这是我国第一批民用无人机航空试验区,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一个针对城市低空环境下无人机超视距运行的城市应用场景试验区。在试点区的第一阶段,余杭区是试点运行的主体,未来科技城是中心。余杭无疑是全国最早建设空天一体化无人交通系统的地方之一。
中国(杭州)数字健康小镇第二个标志性事件发生在2020年下半年。8月30日,中国(杭州)数字健康小镇在余杭未来科技城开园,张伯礼智能健康创新实验室等24家创新研究机构和优质产业化项目落户。
与以往专注于单一产业不同,本镇专注于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未来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领域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由两件事组成,发生在2019年。5月,国内首家服务型制造业研究院落户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8月,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城在余杭临平新城诞生。
在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院的支持下,服务型制造研究院正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与supet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一起,工业互联网小镇正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无论是服务型制造还是工业互联网,其目的都是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而且,这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为余杭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支撑。“十三五”期间,承担浙江科技创新重任的枝江实验室余杭落户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载体。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探索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科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浙江大学重力离心模拟实验装置——阿里达摩研究院未知科学技术,建设具有民航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中法航空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承载着艺术教育与改革,浙江大学医学中心致力于创新医学工程和生物医学研究,未来发展的新动力正在形成余杭的形状。
-
招商蛇口旗下伊敦新春开门红丨满房映初心 温情暖人间
-
四大热卖热水器同场竞技,德国宝即热式综合优势显著
-
九章云极DataCanvas免费提供100度算力包,极速部署不蒸馏满血版DeepSeek-R1!
-
AlphaGPT 与DeepSeek强强联合,打造更好用的法律AI产品
-
鲸心涤携手IPTV强势登陆蛇年春晚
-
韶音发布OpenFit 2 开放式耳机,开启舒适听音新时代
-
安德医美大健康产业园正式动工:引领创新力,打造全球一流医美科研园区
-
万店掌携手DeepSeek大模型:重塑连锁门店智能巡店新标杆
-
壹树健康于第十四届公益节荣获“医疗健康企业责任典范奖”及创始人宋怡然获评“年度责任商业领袖”
-
舒华体育助力2025年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